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我们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推进“非遗+旅游”的教学与研究,并继续高质量推进我们承担的国家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6月11日上午,也就是我们国家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前一天,学校邀请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马盛德先生前来我们做题为《中国非遗保护二十年》的专题讲座。本次学术活动由科研开发处主办,人文艺术学院和院非遗研究所承办。来自学院科研开发处、人文艺术学院、学院非遗研究所、烹饪与营养学院、基础部等教科研部门的负责人及部分教师、学生听取了讲座。 学院院长叶凌波出席本次讲座并致欢迎词,他在简要介绍了马盛德先生在国家非遗保护方面所做工作后指出,我们学校自2015年入选为文旅部、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中国非遗培训高等院校项目以来,立足西部民族地区以及江苏本省,利用学院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承担了文旅部委托的藏餐、唐卡、剪纸、香包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群的持续培训工作,为促进民族地区以及江苏本省非遗保护做出了学校应有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彰显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培训也促进了学院相关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这一国家级项目的促成并有效推进马盛德先生其中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对此深表感谢,希望马先生一如既往支持南旅院工作。 
叶凌波院长致辞 在随后的讲座中马盛德从申遗背后的故事谈起。他指出,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研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保护工作推进的重要时间节点,时至2021恰逢20周年,今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接着,他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概念着手,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事件及时间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讲座中,他重点通过对“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的活态传承以及“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案例的阐释,进一步指出,非遗保护的本质在于活态和动态传承,而保护的核心是人,即非遗传承人,这是非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他也反复强调,非遗要具备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在保持其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融入时代特征,即传统文化亦需要适宜的再创造。最后他还详细列举了非遗保护的十大类别,阐释了我们国家目前所遵循的非遗保护方针及有效的保护措施。
讲座现场
在讲座后的评议阶段,科研开发处处长邸平伟对马盛德先生的精彩讲座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他希望通过本次讲座能进一步激发大家对非遗的关注,能够更自觉地将优秀非遗融入到各自的教科研工作中,使“非遗+旅游”成为我们在文旅融合研究领域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讲座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