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直接管理和指导下,10月23日,由伟德国际victor1946主办、烹饪与营养学院和非物质文化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素食制作技艺“老字号”振兴与旅游融合发展研修班正式开班,本期学员共计25名。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培训,11月29日,烹饪与营养学院隆重举行“素·味”结业典礼暨成果汇报展。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主任孔叶萍莅临典礼现场。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于学荣,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会副秘书长朴尔敏,江宁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宜娟,中国工艺大师王露清,江苏省产业教授孙学武、张恒,以及校企合作企业代表等嘉宾受邀出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烹饪与营养学院、学院非遗旅游研究所负责人和25名培训学员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结业典礼上,党委书记叶凌波代表学院致辞,他对文化和旅游部对学院的信任以及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直以来对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对所有学员顺利结业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要延续历史文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此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他表示,通过非遗传承人研培班,将不断提高烹饪行业代表性传承人、从业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拓宽行业视野,激发创作潜能,拓展素食文化的当代应用空间,推动交流合作,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以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餐饮产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项目负责人、烹饪与营养学院副院长王艳玲对本次培训项目进行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研修班在秉持“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原则的基础上创新了 “一平台、二模式、三资源、四场景、五阶段”的培训模式,培训过程分为“强基础、拓眼界、重研讨、研菜品、促提升”五个阶段。研修班组建“省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专家+行企业大师+校内专业教师”三方力量形成特色培训师资团队,设置讲座10余场,还同步构建“美食非遗”国家教学资源库子库,实现了非遗走入高校传承的意义。
师生们在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培训中足迹覆盖8个城市,包含5座寺庙和12家素食餐厅,通过集中组织研修汇报会和研讨会,研发创新素食菜点60余道,成果显著。烹饪与营养学院院长吕新河带领专家组对非遗学员进行了为期8天的教学回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素食文化、菜品设计和创新理念等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
通过为期30天的研修学习,学员们学有所成。结业典礼上文旅厅孔叶萍主任、烹饪与营养学院吕新河院长为学员颁发了毕业证书。学院副院长洪涛宣读了优秀学员名单,院长操阳上台为优秀学员颁发证书并予以鼓励。
“素˙味”主题结业作品展示环节,由二十四单淮扬新味创始人、行政总厨胡杏春作为学员代表进行现场讲解,依次展示了本次筵席的素食作品。如一整颗百灵菇,经过雕刻、造型做成鲍鱼的外形,各种菌类熬成汤汁浇在素鲍上,配以绿油油的宝塔菜,一道“香溢丰盈像生鲍”呈现眼前,发掘的是食材的本味,即“食源”;围绕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小暑、秋分和冬至,制作时令菜肴,讲究的是“食尚”;传承素食技艺,创作菜品的意境,更具现代美感,追求的是“食传”;食源-食尚-食传,终归是崇尚“素˙味”,怀真抱素、致味臻相。从应季食之原味到节令食之风尚再到素筵传承创新,每一道菜品,都体现了学员们对传统的继承,对学习的思考,对非遗的创新,让非遗烹饪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次结业典礼暨成果汇报展的成功举办,为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素食制作技艺“老字号”振兴与旅游融合发展研修班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相信各位学员能将培训中收获的知识和技艺运用到今后的传承实践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能力和水平,为素食制作及‘老字号’振兴与旅游融合发展再创佳绩。烹饪与营养学院也将继续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使命,踔厉奋进,不断强化服务行企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贡献力量。

叶凌波书记致辞

现场研修

教学回访

操阳院长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洪涛副院长宣读优秀学员名单

吕新河院长和孔叶萍主任颁发毕业证书


成果汇报展部分作品

研修班学员合影
(文:张莉 审核:陈瑶 王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