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赓续中华文脉,勇担传承使命” 中国非遗研培计划·中餐烹饪技...

发布者:科研开发处发布时间:2023-06-19浏览次数:

        由烹饪与营养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分别承担的中国非遗研培计划——“2023年中餐烹饪技艺与旅游融合研发长江文化带江苏段美食文化旅游品牌培训班”(总第14期)和“徐州香包(传统技艺)旅游文创产品研发与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研修班”(总第15期)在经过为期30天的学习后于近日结束。为检验研培效果,展示研培成果,614日下午,学院在御冠酒店为两个培训班隆重举行“赓续中华文脉,勇担传承使命”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三个一线”行动暨“茉莉花·开”主题结业典礼暨成果汇报展。本次活动由学院主办,烹饪与营养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和学院非遗旅游研究所联合承办。


结业典礼主会场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钱钢、非遗处处长宋莉莉等受邀出席本次活动。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王健,中国烹饪大师花惠生,江苏省旅游学会酒店分会会长隆为良,江苏省旅游协会采购供应链专委会理事长孙玉,文旅专家、著名设计师陈卫新,江苏省产业教授孙学武、张恒,媒体主持人张彤,外籍人士Song WongAdrian Hart,以及校企合作企业代表王世锋、王筱华、李德文、黄海涛、王晓等嘉宾出席典礼。学院领导周春林、叶凌波、黄斌、操阳、洪涛、李艳、金同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出席活动的还有烹饪与营养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党政负责人和学院非遗旅游研究所负责人,两个培训班授课教师、管理人员及60名培训学员等。

成果展分为“徐州香包文创旅游产品”和“中餐烹饪技艺创新作品”两个展区,其中,“中餐烹饪技艺创新作品”展区分为淮扬名点主题宴席、缔制菜肴主题宴席、中餐技艺非遗传承、工艺造型主题宴席、冷菜美食主题宴席、狮子头主题宴席六大展台,共有100多道菜品。每一道创新菜品选料严谨、制作工艺精湛、菜品设计精美,注重突出长江流域江苏段饮食文化特色以及江南夏季饮食习俗特点,而且从现代消费者角度出发极力呈现菜品的健康、营养及美感等时尚要素,使每一道创新菜品既呈现地域特色,又不乏时代气息,充分彰显了长江文化带江苏段中餐饮食的魅力。“徐州香包文创旅游产品”展区以二十四节气做为文化内核,通过挖掘节气背后的民俗、典故、元素,以香包的视觉、嗅觉形式传递和展现出来。环视香包展区作品,基本呈现着三种风格,一是“新古典主义”作品,二是以创新、时尚为特征的作品,三是大胆研发“未来主义”的作品。更为可喜的是在以上风格基础上,以“苏韵游礼”文创品牌集中向公众展示。


 “中餐烹饪技艺创新作品”展示区

 “中餐烹饪技艺创新作品”展示台一

参观者被菜品的美感所吸引

创新菜品之一

徐州香包文创旅游产品展区

徐州香包文创旅游产品之一

徐州香包文创旅游产品之二


结业典礼上,周春林代表学院致辞,他对文化和旅游部对学院的信任,对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直以来对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对所有学员顺利结业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学院举办本次非遗传承人研培班意义重大,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一线”行动的生动诠释,切实把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抓好当前、谋划长远、推动学院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周春林书记致辞

叶凌波院长为徐州香包研修班优秀学员颁发证书

烹饪与营养学院院长吕新河发言            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沈政发言


操阳宣读了两个培训班推选出的优秀学员名单,周春林、叶凌波依次上台为所有优秀学员学员颁发了证书,其他院领导及烹饪大师代表依次为所有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烹饪与营养学院院长吕新河、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沈征分别就中餐烹饪技艺培训班和徐州香包研修班作总结发言。

为做好本次研培工作,早在开学初,在院领导带领下,由学院非遗旅游研究所牵头,烹饪与营养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精心准备工作,从而使两个研培班运行顺利,且研培教学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创新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中培训教师队伍由来自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学院的相关专家学者、产业教授、非遗大师等组成,呈现明显的多元特色。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系统性、专业性、适应性,使增学养、拓思路落脚在每门课程上。教学方式包括专题讲座、专业教学演示、现场考察教学以及学员讨论交流等。

本次研培效果显著,据统计,经过培训,两个班学员分别研发香包作品近200件,中餐菜品120多道,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使绝大多数学员对所掌握或参与的非遗项目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同时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期待各位学员回到家乡、回到各自岗位,继续发扬锲而不舍的学习钻研精神,将培训收获体现在每件非遗作品上,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为江苏非遗系统性保护做出应有贡献。


(烹饪与营养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学院非遗旅游研究所供稿)

 

上一条:我们举行新时代应用型旅游人才建设专题研讨会

下一条:2023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项目如期开班

返回顶部